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44:53



百福庵二殿的左后,由两块高约三米的馒头形巨石凿空而成。两洞互为犄角,洞内石地平整,洞顶穹隆,墙壁光滑并开有孔窗。洞门方形,两侧枢穴犹存。炎夏入洞,凉气沁人肌骨。明代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攻克北京,崇祯帝的两位妃子由北京潜入崂山“修真庵”为道,不久转入“百福庵”,入庵后两妃出资扩修了“萃元洞”,居住洞中潜心静修。有一则故事将二妃洞居的缘由加进传奇般的润色:“二妃逃出北京后,朝廷先后下了三道圣旨追令其返宫,二妃抗旨不归。朝廷无奈,下了一道变通的圣旨,大意是如不返宫必使二妃自置于‘上无片瓦,下无寸土’的境地。皇妃果然聪明,离了‘修真庵’,凿开‘萃元洞’。洞内石顶石地,无瓦无土,朝廷也就不再追究了。”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46:07



“石心居石室,元生萃元洞。泣泪何潇湘,唯在空静中。”(清·佚名《不其访道》)清人诗中所吟“萃元洞”,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48:51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0:32

本帖最后由 随风飘雨 于 2012-1-30 11:51 编辑


   明朝灭亡后,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两个爱好笙、笛、箫、管等乐器并能歌善舞的妃子养艳姬和蔺婉玉在太监蔺卿的保护下,化装成乞丐,携带金银细软,千里迢迢,来东海崂山,潜入修真庵(今崂山区王哥庄),出家隐居山林之中,后来在蒋清山的帮助下迁居百福庵,从此百福庵就一天天热闹起来,并在此隐居了16年之久。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2:08



百福庵,早前每年正月十六日逢庙会,善男信女赶会人众,香火极盛,庵中香烟缭绕,笙钹齐鸣,山下乡村以“行宫香会”形式组成队伍,吹奏乐器,执掌旗幡伞盖,抬着内坐神像的纸扎花轿,浩浩荡荡,赴庙赶会,举行祈祷仪式,焚纸烧香,磕头祈福。最后把纸扎花轿焚烧,完却表达的心愿才觉安慰。午后仍怀虔诚心绪各回乡里。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3:14


传说:“清代康熙年间,百福庵住进一位江南的游方道人,每日斋膳之后,道人必袖一馒头到庵后,片刻归来,馒头亦失。住持道长不解,着一小道士尾随探究,见游方道人到庵后一棵老枣树前,把馒头抛向空中,只见一条巨蛇由树洞窜出,昂首接食,食毕复归树洞。住持道长念是好生之德,未再过问。数月,游方道人告辞,临行送住持枣叶十余片。原来,道人每日喂食巨蛇,蛇接食时涎液喷溅,偶有枣叶射落,叶浸蛇涎,道人拾回烘焙成茶。道人告诉住持:‘此茶性极冷冽,可化痞,用时一片足矣。’未久,住持腹生痞块,取枣叶茶一片泡饮,顿时痊愈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4:20


现在,庵后那株藏蛇的枣树早已不在,却在野竹丛中见到一眼泉井。井深一米余,井壁石块砌成,水面齐沿。泉水清澈,井底沙石若无水遮。历代道士饮用此水,多有长寿者。别看井小,当年庵内四十多名道士,足够饮用。山有多高,水就多高。”掬饮几口,果然清凉甘醇。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6:08



百福庵原是一座藏书极富的庵庙。清初入庵的住持蒋清山,广罗经书乐谱,使百福庵跻入崂山十二藏书名院,以蒋清山化名称为“蒋迪南书院”。“文革”中,弥足珍贵的藏书,在“纸船明烛照天烧”的大火里焚之殆尽。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7:03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7:50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8:35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9:15

随风飘雨 发表于 2012-1-30 11:59:42

页: 1 [2]
查看完整版本: 游览青岛铁骑山-----百福庵